我和我的冬奥 | 踔厉奋发展晨眸,臻于至善至千里
发文时间:2022-04-08 撰稿人:卢昊扬、谭媛丹、石安琪、徐新玉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把握机会的过程中出现的跌跌撞撞的经历,是机会赋予我们的完美隐藏,终究需要我们剥开一层层的纱才能和机会撞个满怀。——冯俊鹏
冯俊鹏,2012年9月至今就读于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现为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运动生化方向2019级博士研究生、速度滑冰队科研人员。2016年和2022年两次被调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担任科研人员。在2021/2022赛季国际滑联世界杯暨北京冬奥会资格赛比赛中,冯俊鹏负责科研保障的男子中距离组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的历史最佳战绩,在男子1000米中,男子短距离团体追逐等项目上实现了中国队世界杯金牌零的突破。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冯俊鹏更是利用二七厂国家冰雪科训基地的体育风洞、大跑台等新设备开展科技服务,增强了奥运科技助力的综合能力。就读期间,冯俊鹏主动参与了“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金禾娱乐城-金禾娱乐城下载
校级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
筚路蓝缕 心驰凌云
冯俊鹏在随队工作期间,曾赴荷兰、加拿大卡尔加里、美国盐湖城和德国的埃尔福特、柏林以及因策尔等地,同各国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国冰雪运动的优势。“以荷兰为例,第一,荷兰是自行车王国,而速滑项目在训练方式上和自行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说荷兰在这方面是有一定转化性上的优势;第二,从运动项目的设置结构角度出发,荷兰是一个俱乐部型的结构,高水平的运动员都在一些职业化的俱乐部,有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俱乐部大概有五到六个。第三,从科研方面来讲,荷兰的科研人员来自荷兰的高校和荷兰滑冰协会,他们有长期合作的科研工作者,在一个项目上可能深耕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对这个项目研究非常透彻。另外,加拿大的模式于北体而言有相似借鉴之处,因为加拿大的卡尔加里的冰场就在卡尔加里大学里,与北体的二七基地的模式十分相似,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会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对比其他国家,我国科研人员需要提高的是对一个项目的理解,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摸索钻研。”啻微芒,造炬成阳。科技的提升会带领着民族文化一步步走向世界,交流融合学习也会促使中国体育项目越做越好。

冯俊鹏与团队合影
说起跟队,有时也会和教练意见不一致,他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重要的一点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正所谓“学问茫茫无尽期”。作为一个刚接触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在运动队的工作交流是第一位。如果接触的是高水平的教练,他们掌握的是非常丰富的运动训练和运动科学的知识,一般不会出现严格的偏差,有很多观念上的冲突可能只是在某个阶段处理一个问题的极端化。“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给队员改一些技术的时候,他可能左侧偏弱,那我们会让他的左侧动作做的极度的夸张,看起来可能已经不符合生物力学的规律了,这件事情就需要团队间以及和教练员的交流。除了非常细致的东西之外,跟训练相关的事情,要先跟教练沟通好。”在冯俊鹏看来,应该是整个教练组给运动员一个统一的方向,而不是教练给其他工作人员一个方向,再由其他工作人传达给运动员,这样运动员容易混乱,也不利于整个组工作的推进。冯俊鹏拿自己举例,“因为我是生化研究方向的,比如说平常会给运动员提出一些营养上的建议,饮食的健康需要牺牲很多的快乐。这一点我就需要通过知识理论和他们讲清楚。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只有掌握分寸和技巧,在沟通时摆正姿态才能事半功倍”。冯俊鹏坦言:“众人拾柴火焰高,体育竞技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才共同促就了一个又一个奖牌。”
运动生物化学是冯俊鹏选择的专业方向,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谈到方向选择的契机,冯俊鹏忆起自己的本科岁月:“初次尝试是14年,我当时在上运动生化这门课,需要完成的一项实践性作业为‘联系一名运动员,选择一个项目,了解项目的特征,结合我们的知识,对这个项目设计一个训练监控的方案’,当时有一个契机成为了志愿者,认识了一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运动员,当需要完成这个作业时我就与他联系,因为当时他是全国跑800米最优秀的选手。经过那次联系,我产生了很好的想法,而且他在清华大学训练,非常方便,经常一周有两到三次在没课的时候下午就过去,通过心率、乳酸这些指标对他进行一些监控,运动表现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年就破了全国纪录,这个纪录保持至今也非常优秀,这一经历给予我最大收获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成功使他开始与更多运动员交流深入了解运动项目的本质,一步一个脚印,16年到速滑队,18年到单板滑雪队,20年到短道速滑队,稳扎稳打,在实践工作中更有经验,对项目理解深入本质。
2020年疫情初步稳定后,冯俊鹏再次被调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备战。值得一提的是,冯俊鹏利用学校二七厂国家冰雪科训基地的体育风洞、牵引加速器、涵道风扇、Swiss timing训练系统以及一些核心训练的新设备开展科技服务。风洞在2008年最开始应用在自行车项目, 2020年冯俊鹏进入队伍时,体育风洞已经建好,不过当时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但这也给冯俊鹏以及团队提供了一个思路,打算从团队追逐项目入手来应用体育风洞。“因为速滑也是一个减阻,阻力可变化的余地受冰面条件影响比较大,所以空气阻力对于器材的选择要求也非常高,我们就想在风洞里去做这个实验。”实验中,冯俊鹏让运动员处于高速滑行下训练,有效训练对于身体姿势的控制,以便于在比赛中能够下意识地去这么做。牵引加速器通过50M的加速让运动员获得一个较高速度,是通过外界牵引加速器做工使运动员模拟高速进弯道和滑行的状态从而减少运动员自行加速花费的体力,使体力和精力更多围绕在完成弯道滑行的技术中。涵道风扇的原理类似从身后吹顺风从而使运动员更容易突破速度极限,本次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高亭宇在备战冬奥做超速训练时就用到了涵道风扇。Swiss timing训练系统,即在运动员佩戴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分段速度以及滑行轨迹记录下来,对于优化运动员滑行路线也是有一定帮助。正如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冯俊鹏在做运动监测
作为两次被调入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的科研人员,谈起两届冬奥会的备战时,冯俊鹏总结:第一届以学习为主。当时因为主教练是科学教练出身,所以主教练也带给他很多帮助。之后,外训期间冯俊鹏被教练送到荷兰职业队工作了一段时间,这让冯俊鹏对荷兰的整体工作模式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正是应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把学习经验教授于我并且给了我很好的学习机会。”第二次再次进入了冬奥会备战,冯俊鹏服务的是中距离的项目,中距离项目的配速是当时研究的一个热点。科研人员根据世界比赛的成绩发展特点以及优秀运动员的配速特征系统地整理近两个周期八年的数据,得出了关于男子1500米项目成绩发展的特征和配速的特点。根据这些科研成果,冯俊鹏制定了冰上表现的KPI来评价运动员目前训练的水平。“科研工作要求更高的实践性,而学术论文则需要明确的代表性和科学的严谨性,长期科研工作可能产出较低,这也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师生的困扰”冯俊鹏表示困难和挑战并存,使用运动周期根据配速、成绩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一个相当不错的研究成果,这对冯俊鹏来讲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鼓励。“我认为要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做出成果,要有想法,要通过一段时间钻研获得一些科研产出的。成功需要努力,但成功也不止于需要努力,如果只是空口无凭的做研究是不会被认可的,科研成就的背后是数据的支持和善于思考的头脑。”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冬奥会中,我国奥运健儿们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使他们在冰雪的舞台上熠熠生光,科研工作者们也在背后起到强力助推的作用。冯俊鹏与高亭宇自2016年就在同一支队伍工作,有时会帮助运动员处理一些问题,因为年龄相仿,私下他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冯俊鹏回忆道:“上届拿到第三就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喜的成绩,从18-19赛季,由于更换冰刀器材,赛季成绩非常不理想,对自信心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赛季稍微有所好转,到了21赛季他腰伤特别严重,一度影响训练。即使当时他不在国家队,我们也一直在保持联系,很多时候就像好朋友陪伴在彼此身边,互相倾诉负面情绪,互相鼓励。在世界杯比赛期间,他第一站的表现就非常亮眼,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选手夸奖他说速度非常快,那一刻真的很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后来看到他站在领奖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内心由衷地感到开心。和他认识了这么多年,时间对于友谊的磨打,好比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萦绕在我们的心底。” 奥运期间可以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赛前冯俊鹏通过科研、训练、监控指标等方式非常量化地告诉他:“你的体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没有问题,要相信自己。”枪响起步,弯道旋弧、快速摆臂,电光火石之间,一道红黑身影冲过终点线,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打破速滑500米奥运纪录,夺得金牌,这也是历史上中国男运动员首次站上速度滑冰项目的冬奥会最高领奖台!

冯俊鹏与高亭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冰雪运动发展和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此次冬奥会有效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和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广大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好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说起滑雪这个项目,冯俊鹏认为“滑雪是一项速度与激情并存的运动,这个项目由于场地需求比较小,又是一个比较美的项目,开展的还是很好的。对于大众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增加参与感,只有亲身参与了一项运动,才会爱上一个项目,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参与其中,进一步拓展我国这个项目上的运动员基础,这是最重要的。

冯俊鹏与冰墩墩在鸟巢前合影
冯俊鹏学长作为科研路上的前辈,为学弟学妹深入了解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提了许多建议。他表示:希望大家更多地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热爱运动最有力的表现就是成为一个实践者参与其中,激发自己对运动的热爱,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才能体会耐乳酸以及肌肉酸痛的感觉。